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就连健身习惯也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比如自觉与其他健身者保持距离、呼吁室内封闭式健身场所通风、要求健身器材配备可追溯的“健康码”等。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的健康意识大大提升,而体育锻炼无疑是主动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但随着各行各业加速复工复产,传统健身行业如何根据疫情期间健身人群需求和习惯的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开放的健身场所,比如体育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大多都采取了限制人流、登记入场、勤消毒、定时通风等措施。等疫情结束后,这些有利于健身人群健康、操作性强的措施能保留下来,这不仅是对健身人群的负责,也是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疫情给全国乃至全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锻炼,更加注重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倒逼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把工作做到贴近群众心。
希望疫情结束后,你我都能摘下口罩,自由呼吸、自由运动,也希望良好、文明的健身习惯和健身环境能够保持。
带健康码的健身器材
“人可以有健康码,我觉得健身器材也可以有健康码,保养、消毒时间都可以追溯,大家可以安心,更放心地运动。”——王小涵
“我特别留意周围的环境,现在去每一个室内场所,都会找找墙上贴的消毒时间表、安全提示,让自己安心,还会随身携带消毒凝胶,给自己消毒、检查通风情况。虽然疫情已经慢慢过去,但这种心有余悸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仅在健身,在任何地方,我都会特别留意周围的环境,自觉当好周围环境的监督员。”来自北京、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任文珍说。
虽然现在疫情已经好转,但任文政未来一段时间首选的健身场所还是户外。“户外空间开阔,空气流动快,人口密度也没有那么高,是比较安全的健身场所。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正是欣赏春日美景的好时节。爬山、徒步、骑行都是不错的选择,通风好,也不挤,所以我不会贸然去健身房锻炼。因为健身房是密闭空间,有的在地下,而且通过新风系统换气,本身就是细菌的‘培养皿’。而且,人在运动时,可能会呼吸比较频繁,汗水也会来回甩动,增加很多风险,所以去健身房锻炼需要特别谨慎。”
在河南洛阳工作的27岁女孩王小涵也持同样观点。“我也觉得没必要急着回健身房。前两个月因为疫情,我们都在家锻炼,效果很好。现在疫情好转,禁令逐渐解禁,我们可以出门做很多户外运动,这就是进步。比如以前为了节省时间在健身房做的跑步等有氧运动,现在可以在户外做了。户外面积大、人少的地方,现在可以放下口罩,这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健身环境。我们可以在没有人的绿道上跑步、骑自行车,还想练滑板,我觉得户外的选择更多了,也更安全。”
王小涵注意到,不少公园、绿地在入口处仍坚持测量体温,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可以继续测量体温一段时间,扩大健康码的使用范围,作为管理者,预防措施越多,老百姓就越放心。公园也可以像其他公共场所一样,明确写出消毒的时间表,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消过毒,哪些地方是安全的。老百姓可以有健康码,我觉得健身器材也可以有健康码,什么时候保养、什么时候消毒,都可以追溯,大家可以安心,更安心地运动。”
开窗进行室内健身和通风
“瑜伽很适合在家练习,当然在室内锻炼的时候,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王丹丹
疫情的爆发、环境的改变、压力的突如其来、长时间的宅在家,让很多人的身体状况变差、生活方式不健康,也给那些不注重健康、长期透支身体的人敲响了警钟。 健康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也让大家对身边的生活、健身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疫情期间,我们需要提高免疫力来抵抗病毒,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需要坚持锻炼,健身环境也至关重要。”海南瑜伽教练王丹丹练习瑜伽已有五年,她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门,瑜伽很适合居家练习。当然,在室内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居家环境的卫生,家人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消毒,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两个月的假期里,王丹丹通过网络视频,每天带领家人朋友在家练习瑜伽。她认为,通过练习瑜伽,我们可以拥有更规律的生活作息、更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更自律的生活态度。当然,即便在家锻炼,也需要注意家里的环境,这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海南疫情还不是很严重,附近的一些健身场所也逐步向公众开放。瑜伽本身对练习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包括瑜伽垫基本都有自己专用的,室内卫生,通风良好,垫子摆放有一定距离。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都要对公共健身器材进行消毒,注意个人健康,随时给大家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王丹丹说。
“运动时避开人群、保持距离,才能实现健康之‘美’。勤洗手消毒,保持干净的健身环境,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室内空气流通性差,适度合理的户外健身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来自上海的王晓坤一直热衷于快走、慢跑、骑行、爬山等户外运动,配合疫情防控,整个假期都不能出门锻炼,让他“感觉很不舒服”。
王晓坤说:“随着春天到来,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我会在小区人少的时候戴上口罩在楼下花园跑步,或者在健身步道上锻炼。每次锻炼前,我都会用酒精棉擦拭健身器材和双手,回家后也会给自己‘消毒’。我经常看到越来越多的邻居在小区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或者慢跑。现在疫情控制得不错,即使疫情过去后,也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防护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和心肺功能,但要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多选择人少、空气好的环境。还要注意室内外温差,注意保暖。”
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以前运动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这方面,现在觉得应该注意和别人保持距离,既可以预防传染病,又可以避免意外伤害。”——葛宏
周末,葛宏戴着口罩,穿着背心、短裤,在北京郊区的公园跑步,平均配速4分58秒,跑了8.24公里,用时40分59秒。葛宏在3月15日开启户外跑步模式,第一天他用时2小时30分跑了24公里。两个月没跑步后,葛宏的配速急剧下降。如今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更多人戴着口罩在公园玩耍、锻炼。葛宏说:“第一次出去跑步,基本没什么人。第二次去户外跑,风很大,人也很多。人多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尽量避开人群。”
葛宏一直有健身的习惯,户外跑步、打篮球、室内器械锻炼,曾经瘦弱的身躯通过坚持不懈的健身变得结实有力。疫情爆发前,葛宏对健身环境并不太在意,唯一一次办了一张地下健身房的健身卡,是因为便宜,后来发现空气不好就不去了。疫情爆发后,保持距离、戴口罩、避免聚会都是常识,人们也养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葛宏说:“别说健身了,就连走路,也会下意识地躲避人群,这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户外跑步遇到人,第一反应是紧张,后来一想现在疫情稳定了,就放松了。我猜这种反应会一直持续到疫情彻底结束。”
虽然对于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反应过度,但他也表示,疫情结束后,为了健身安全,还是要保持距离。“以前健身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这个问题,现在觉得还是要注意和别人保持距离,既可以预防传染病,也可以防止意外伤害。想想看,在健身房用器械运动的时候,如果不注意,撞到别人,那就糟了。”
天气晴朗时带孩子外出散散步的北京居民张先生说,现在自己也开始注意健身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担心孩子会无缘无故生病。“这次疫情让我想起了去年带孩子去医院的经历,因为没戴口罩,医院人多,所以从医院回来第二天就发烧了。可见,就算没有疫情,感染疾病的几率也是很大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是好事。我觉得健身最好在通风好、人少的地方。如果是集体活动,避免不了人多,活动地点通风好就没问题。”
疫情还未彻底结束,张先生的安全弦依然绷紧,他一直紧紧牵着孩子的手,陪着孩子往人少的地方走。
健身器材必须消毒
“下次去健身房使用器材时,我会带一些消毒湿巾,在使用前先擦拭一下。”——谭金东
“我们国家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很高兴。前几天,我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在户外运动感觉真的很好。”家住上海的林芳在居家隔离了许久后,也开始了户外健身活动。“相比其他人借助健身器材锻炼或者打球,我还是采取快走的方式,感觉这段时间一个人运动更好。”林芳说。
疫情发生前,林芳最常见的活动就是跑步和力量训练。她说:“我一般每周跑步三次,每次10公里左右,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健身中心用器械做力量训练。不过现在疫情已经发生,我计划未来一两个月内都不去健身中心,主要以户外健身和居家力量训练为主。”当被问及为何会有这样的计划时,林芳说:“虽然很多地区的体育设施、健身中心已经开始有序开放,但我还是有些顾虑,比如健身器材消毒是否到位、参与健身的人群是否健康等,这些都是我以后健身时会更加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也建议健身中心等室内场所,即便疫情结束后,也要常态化体温检测,如果遇到发烧、感冒的健身爱好者,要及时劝导,等痊愈后再去健身房。”
谭金东也与林芳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表示:“起初我也考虑过是否恢复去健身房健身,但考虑到室内空气流通不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也难以保证,暂时不会考虑去室内公共场所健身。不过一段时间后,我会根据健身环境的改善情况,选择去健身房健身。现阶段,居家健身仍是主要方向。”被问及未来是否会更加注意健身环境时,他表示:“肯定会这样,我感觉疫情过后很多人会更加注意身边的健身环境,比如以后去健身房用器械,会带一些消毒湿巾,用前先擦拭一下。同时,也会留意和我一起健身的人,如果他们出现咳嗽等症状,我会尽量远离。另外,也会考虑去一些通风条件较差的场地。”
日前,家住北京的田宇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原本打算跑一圈放松身心的他,却发现走进公园却发现老人小孩较多,不仅走得很慢,还有人停下来拍照,导致窄路段人流量比较大,他便放弃了跑步的想法。他表示:“虽然公园已经按照相关疫情防控要求限制了人流,但很多人并没有按照不聚集、不拥挤的要求来公园游玩,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同时,田宇表示:“以前我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大多是在早上或者傍晚,但这两个时间也是人比较多的时间段,以后我会尽量避开公园高峰,选择人少的时候跑步,毕竟健康的运动环境可以帮助你收获健康的身体。”
减少与共用设备的接触
“我去健身房的时候会自带水,避开高峰期,跑步时尽量和周围的人保持一个跑步机的距离,这样我才能安心。”——王一林
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和运动的重要性。对于一直有健身习惯的人来说,有的人喜欢在室内锻炼,有的人喜欢在户外锻炼,也有人因为疫情改变了锻炼方式。“以前因为气温恒定、天气好,喜欢在健身房锻炼,一周会上两三节课,但这次疫情之后,我可能会减少去健身房的次数,选择在户外锻炼。”王宜林说。
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27岁的王宜琳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健身房锻炼。她一直不喜欢受天气气候影响很大的户外运动。她说:“户外运动有很多不确定性,我经常会偷懒。刮风、降温、下小雨,都可能是我不去健身房的理由。但现在想想,健身房环境确实比较封闭,空气流通性差,进门前也没有测温,也不可能时时消毒。以前每次进健身房,都觉得空气和一些器械上的痕迹能激励我好好锻炼。现在觉得健身高峰期,彼此距离很近,很容易被感染。”
疫情结束后,王宜林表示会重新去健身房。她说,过一段时间大家就会放松下来,不去注意,觉得没那么严重,但她会尽量在这段时间多注意。“我会自带水去健身房,避开高峰时段,跑步时尽量和周围的人保持一个跑步机的距离,这样才能安心。”
与王宜林不同,翟刚一直喜欢户外活动。今年53岁的他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和毽子。翟刚认为,一起锻炼的都是熟人,疫情之前身体不舒服没人会坚持出去锻炼,疫情之后就更不会了。因此他觉得,过了这段时间,自己的锻炼和对健身环境的要求和现在不会有太大区别。他说:“其实这两项运动在公园里很常见,因为运动本身的特点,大家会隔开一定的距离,也没有特别接触公共器械。打乒乓球的时候,球拍和球都是我自己的,用公园里的乒乓球桌就行。锻炼前,我会在健身器材上做拉伸,毽子也是一样。但户外活动空间比较大,大家彼此距离都比较远,再加上空气流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还是比较安全的。” (转载自《中国体育报》3月25日07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itongjinshu.com/html/tiyuwenda/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