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持续受到社会关注。去年,居住在广东的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建议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早期筛查,完善预防体系,该建议得到国家卫健委批复。今年,焦点再次聚焦青少年健康问题,并提出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也提出“深化体育与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也有人大代表建议“中小学可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得更好、住得更好、医疗条件更好,很多人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该比以前更好。
但从1985年以来每5年开展一次的学生体质调查数据,以及不同年份数十万青少年随机抽样数据来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已连续25年下降。2021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依然严峻”。
据介绍,这部分与学校体制或教育政策有关。小学生学业压力较小,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从初中到高中,学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身体健康水平“出现明显下滑”。另一方面,很多人并没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比如大学生,没有进入高等教育的更大压力,也没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学业或其他事情吸引,“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等期刊发表的大量研究也指出,长时间坐着、缺乏身体活动、身体姿势异常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课业负担过重、户外运动时间短、高热量食物摄入、注视电子屏幕时间增加等都是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下降的可能原因。
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突出,加之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在干预相对容易的阶段不及时干预,日后纠正起来会相对困难,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在加强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防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进一步加强体育与教育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等规定陆续出台实施。
近年来,国家采取的“双减”、“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也有助于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引导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必由之路,俗话说“欲文明精神,必先残暴身体;残暴身体,则文明精神随之而来”。
但从去年持续引发热议的中小学生被“圈养”现象来看,把“失去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找回来,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舆论的推动,还需要让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有法可依,避免给学校和教师附加过多的法律义务。新体育法中“保证体育课时间不被占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等新规定的实施,也对教师人数、场地配合等提出了要求。
不难看出,为了让孩子“锻炼”,往往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保障。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不仅包括学校体育,还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锻炼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在学校锻炼或者上体育课。
有趣的是,研究显示家长的运动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这也说明家校合作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和兴趣方面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想运动”,运动才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的选择,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保护好健康这个“1”,后面的“0”才有意义——才有可能系统性地干预儿童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itongjinshu.com/html/tiyuwenda/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