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泰川电提灌溉工程(简称景电工程)是跨省区、高扬程、多级、大流量、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大型Ⅱ类提灌工程,设计流量28.6立方米/秒,增加流量33立方米/秒,共设泵站43座,主、支、沟渠1391条共计242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7.67万亩。
1969年10月,景电一期工程开工,1971年10月通水发电。年提水量1.48亿立方米。共有13座泵站,总扬程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42万亩。主要受益区白银市景泰县从此由一片贫瘠之地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
1984年7月,景电二期工程开工,1987年10月通水,年提水量2.66亿立方米,有30座泵站,总扬程713米,设计灌溉面积52.05万亩,饱受旱灾、风沙侵袭的武威市古浪县成为主要受益区,目前已开发引黄灌区面积30多万亩。
民勤引水工程于1995年开工,2000年竣工,2001年3月开始向武威市民勤县调水,曾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的民勤生态恶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40多年的建设运行,景电工程把昔日的沙地荒地变成了沃野的绿洲,成为灌区40万人民生存发家的根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兰州北部的生态屏障。
文/摄影:杨雪
9月11日,我随采访队抵达景泰,这是记者第二次与景电工程近距离接触。
2016年5月,从景电二期第一泵站到民勤青土湖,记者几乎走访了景电工程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深入的实地采访,让景泰川和景电工程深厚的历史底蕴、感人的建设历程、突出的工程效益像一块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记者的脑海里。
再次来到景泰,记者发现,两年多来这位“老朋友”发生了不少变化。
过去全是水泥灰色的水管、渡槽如今已化身“马卡龙”,如彩虹般绵延跳跃,横跨万里原野,让每一个靠近的人,都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是景电工程打造水利风景区的创举。凭借丰富的水利内涵、工程资源、合理的开发规划,2017年8月,景电水利风景区成功跻身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行列。
京电工程输水管道
不仅景电工程发生了新变化,景泰川灌区也呈现出新面貌。
景泰川其实是一个泛泛的地名,包括甘肃的景泰、古浪、民勤三县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区和绿洲生态移民小镇。
项目启动已经7年了,当初的规划实现了吗?项目所在区域现在情况怎么样?
“2016年我路过项目区时,记得道路两旁都在平整田地,尘土飞扬。”当记者提起两年前的情景,当时陪同采访的景电管理局同志笑着说:“现在再去,又不一样了!”
“古浪从南到北可以分为三部分,南部是乾隆山,北部是腾格里沙漠,中间是绿洲。绿洲又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内陆河混井灌区,东部是黄河灌区。黄河灌区是景电二期的受益区。”随着古浪县西井镇镇长的介绍,古浪变得立体而具体。
随着黄河水流经景电二期工程,进入景泰草卧滩、漫水滩、古浪海子滩、裴家营、西井、黄花滩等乡镇,近3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灌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景电二期第一泵站
此时,在古浪县南部的齐连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落后,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超负荷运转、生态恶化的齐连山亟待“救援”。为了帮助高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齐连山休养生息,拥有大片良田的黄花滩镇张开怀抱,迎接来自南部山区的生态移民。2011年,古浪县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正式启动。
虽然土地肥沃,但旱灾仍是安置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为此,黄花滩项目分为水利骨干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和安置工程三部分,拟利用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节水,开发黄花滩8万亩闲置土地,新建10个安置村,搬迁近4万名南部高山区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脱贫目标。
如果不是有备而来,走进项目区中心广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宽阔整洁的广场、宏伟朴素的建筑、灯光璀璨的球场、健身器材,这和城市里的休闲广场有什么区别?这里还是那片无人居住的荒地吗?还是那片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
黄花滩移民区篮球场
黄花滩真的变了!
先安顿下来
在项目区中心广场南侧的安置小区,记者随机走进一户移民家中。
户主吴子禄今年60岁,2016年冬天搬来这里之前,一直住在40多公里外的齐连山区横梁乡。“那时我们家住在山脚下的土坯房里,门前是一条沙土路,靠种小麦、豌豆、土豆为生,还养了几十只羊,一家人一年收入大概1万多元。”“山里没有自来水,都是从齐连山上打水,存到水窖里。”
记者一边听介绍,一边环顾老人的家:当地传统的民居布局,中间是天井,东边和北边是房屋,屋外有温馨的过道,用于保暖防风;屋内摆放着现代化的沙发、柜子,但用木板搭成的床,仍是当地传统土炕的样式,颇为杂糅。
“你想念家乡吗?”
“是啊,你想看的时候就回去看看吧。”
“那你为什么愿意搬到这里来?”
“以前交通太不方便,孩子上学要到乡镇去,来回要跑上十二里路。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真是方便,孩子上学方便了,大人也可以出去打工,收入更高。”老人说着,对新生活充满感激。
吴子禄有一儿一女,现在每天的日常就是接孙子和孙女放学、做饭。儿子和儿媳远在瓜州打工,按时给家里寄钱。“家里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这是我预料到的。我是兄弟四人中最早下山的,也是我们村里最早下山的人之一。”
吴子路和四个兄弟都是土生土长的岐山山区人。随着吴子路2016年搬出去,其他三兄弟也逐渐感受到生活好转,于2017年搬出了山区。目前,他们村600余户村民已整体搬迁。
与记者2016年采访的90年代进川的移民不同,这里的泥墙瓦瓦房、土炕房已被砖混结构的房子取代,房屋里还安装了暖气,地上铺着瓷砖,让整个房子显得干净明亮。当时的移民都是自掏腰包建房,而现在的安置房都是政府出资修建,移民只需交少量费用就可以入住。
“我家房子80多平米,温馨过道20多平米,带院子就更大了,一共付了2.5万元,但装修花了5万元,既然是新房,就想好好装修一下。我儿子、儿媳在瓜州工作,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他们给我的工资也不少。”
黄花滩移民区足球场
移民脱贫攻坚的事实,被吴子路老人无意中透露的数据所证实。吴子路一家,只是黄花滩项目区数万脱贫人口的一个缩影。
黄花滩项目区的成功,让古浪县积累了安置区建设的经验,但这并没有束缚他们的思路,2016年,绿洲生态安置小镇破土动工。
走进绿洲小镇,记者不禁感叹:“这里根本就不是农村,看上去也不像是荒野里的村子!”
单元楼配套完善的小区绿化,还有专门的物业管理中心。“这样的房子,如果在郑州,每平米要1.5万多元。”但这确实是山区移民的新家。
在居民张俊山的家中,记者逐一参观了每一间房间。除了床上用品略显“不拘小节”外,这一家子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厨房里刚刚擀好面皮,正等着小主人放学回来。“我们四个月前刚搬进来,交了1万元,装修花了6万元。”张俊山介绍房子时,两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进了屋。“学校很近,在那边,从这里就能看到,孩子们放学自己回来。”张俊山指着客厅窗外的绿洲小学校园。
张俊山的新家
据了解,记者眼前的社区共有住房1476套,已有1200户移民家庭入住。
目前,黄花滩项目区已建成12个移民安置点,连同绿洲生态移民小镇,共安置南部山区1.28万户、4万余名贫困人口。到今年年底,移民全部入住后,黄花滩项目区和绿洲生态移民小镇安置移民人数将超过5万人。
再次快乐工作
有了稳定的家,移民就能快乐地工作吗?
吴子禄说,下山进川后,他家按照人均1.75亩的标准分配了10.5亩地,其中3亩用来种植枸杞,其余的则用来搭建大棚种植蔬菜。
张俊山家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的土地用来建设养殖大棚,主要发展养殖产业。
确实,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只要有水,产业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记者在黄花滩项目区看到,大型温室、暖棚正在建设中,部分温室、暖棚已投入使用,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已种植,长势良好。
据了解,为形成产业富民,黄花滩项目区大力发展戈壁农业,目前已发展日光温室、钢架大棚5422座,建成戈壁农业产业园9个,种植辣椒、西红柿、西瓜、甜瓜等果蔬。到今年年底,设施果蔬年产量将达到257亿公斤,平均每座大棚年收入约1.8万元。“销售不成问题,基本都是订单农业。”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副主任潘从金说。
黄花滩移民区阳光棚
同时,充分发挥移民具有养殖技能的传统优势。黄花滩项目区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设施养殖业。古浪县财政对移民兴建养殖大棚实行差别化奖补,每座实用面积6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总投资1.2万元,其中财政补贴8000元,农户自筹4000元。截至2017年底,黄花滩项目区10个移民村已建成养殖大棚17747座,年养殖肉羊达10万只以上。新建的牛羊交易市场吸引了宁夏、新疆等省内外80余家客商入市交易,日均交易肉羊2000余只,年交易额5亿多元。 项目区内建设的2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集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闭环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价值。
景电二期工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影响着它从一个救命工程到转机工程,再到创富工程、慈善工程、生态工程。
再次上景泰川,记者看到新时代生态移民在景电二期灌区快乐生活、快乐工作;还了解到,南部的乾隆山脉已渐渐平静下来,开始恢复原貌;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在移民种植的梭梭、柽柳等植物的围剿下开始退却。
“等温室建好后,我儿子和儿媳就可以在家工作了,也许他们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也不用和孩子分开了。”吴子璐的眼里满是期待。
但愿等我三巡景泰河的时候,老人的愿望能够实现,也希望那时的景泰河能够焕然一新。
EN
文字编辑:郭绪凡
美容编辑:毛金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itongjinshu.com/html/tiyuwenda/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