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无氧酸阈值与体力锻炼。无氧酸阈值是人体在递增体力锻炼过程中,开始大量使用无氧代谢来供给能量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相当于一般人的心率为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说,体力锻炼时心率在140次/分以下时,主要发展有氧耐力,心率在150次/分以上时,主要发展人体的无氧耐力。因此,无论采用何种体力锻炼,只要锻炼主要是以发展有氧耐力为目的,心率就不宜超过150次/分。
3、常用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主要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有持续负荷法、间歇负荷法和平台训练法。
连续荷载法
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其特点是负荷大、不休息。持续负荷法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两种。采用持续负荷法训练时,每次负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于具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60~120分钟。运动强度可通过测量心率等方法计算,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钟。
采用变速训练时,可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速度,即从相对低强度到中等强度。如前1/3路程可用低速完成,然后将速度提高到稍低于中等强度的水平,最后1/3路程用中等强度的速度完成。此外,强度可从中等到次最大强度不断变化。如每完成1至10分钟的最大强度负荷后,可安排一次中等强度的负荷,以保证机体在下一次增加负荷前有稍许的调整。当采用最大负荷时,心率可达180次/分,恢复阶段可达140次/分。有节奏、波浪式的强度安排有利于大负荷训练,并能有效改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有氧耐力水平。
间歇性负压负荷选择方法
间歇负荷法又分为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其主要特点如下。
间歇训练是一种利用不同强度的重复刺激,在练习之间按照预定计划安排间隔,不进行完全休息的训练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发展耐力水平非常有效。影响间歇训练的主要因素有:强度、负荷量、持续时间、间歇时间、休息方式、运动组合等。
强度:短距离或中距离间歇训练心率应达到170-180次/分钟,长距离间歇训练心率应达到160-170次/分钟,只有强度更大,才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达到发展有氧耐力的目的。
负荷量:负荷量一般以距离和时间来标示,基本要求是一次运动负荷量不宜过大,如果一次运动负荷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运动强度下降,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
持续时间:运动持续时间可根据运动任务和运动员自身情况确定。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可为15-90秒、2-8分钟等。训练中,60-90秒较为常见。但整个运动持续时间应尽可能延长,最好保持在半小时以上。这样才能提高有氧能力和心脏的潜在功能,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间歇时间:为了达到对运动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不间断的刺激,间歇时间主要由心率控制。基本要求是在运动员身体还未完全恢复时(心率恢复到120-140次/分钟)进行下一个练习。这可使运动员在主动休息阶段吸入大量氧气,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摄氧量和心率。
休息方法:用温和的主动休息方法(如慢跑)来“按摩”肌肉内的毛细血管,使血液尽快流回心脏并重新分配到全身,尽快消除体内积聚的酸性代谢产物,以利于下一次运动。
利用间歇训练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段训练,即按照动作数、组数来安排训练;另一种是以连续间歇的方式安排训练。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可培养有氧耐力以及专项活动或比赛的耐力。训练距离可长于或短于比赛距离。负荷强度大于间歇训练。每次训练应在充分恢复后重复进行。较长的重复训练对有氧耐力的要求较高,因为重复训练的速度非常接近比赛速度。
高原训练
受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启发,中长跑运动创造了一种强化训练方法——高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推动了世界中长跑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中高原空气密度仅为高原平面的77%,含氧量仅为平原的3/4左右,氧分压比平原高20%~25%。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在“调整适应期”会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心率加快,部分溶解在血管中的氧气由于气压低不易被人体吸收,使血管容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液通过量增加,从而更好地训练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增强耐乳酸能力,产生高原习服(适应)。回到平原后,获得的适应条件丧失,运动员在新的条件下会产生应激,即后期习服——不习服。赛前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有明显作用。 每次训练大约持续三周左右。由于高原训练场地难找,成本高,人们找到了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例如:
低压舱(或减压舱)是模拟高原低压环境的金属舱体,控制阀门根据需要排气、进气,在舱内营造任意低压环境,供运动训练使用。配制低氧混合气体:根据预定的模拟海拔高度,计算该海拔高度气管氧分压,进而计算混合气体的氧浓度。利用两个高压气瓶中氧气和氨的压差,得到符合标准的氧气百分比,用小袋分装,戴上呼吸面罩即可使用。低氧呼吸气体发生器:是用于高原中等负荷脑力训练的呼吸面罩和两个小桶,长跑时固定在运动员背部,不影响跑步技术。它提供给运动员的空气中氧气含量为10%,约为平原地区的一半。 1980年,南加州大学与俄勒冈大学尝试了10周,效果明显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itongjinshu.com/html/tiyuwenda/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