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运动损伤; 预防;

    0 前言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活动课程。 高职体育课程与中小学教育课程模式存在本质区别。 高职体育课程专业性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更具体的学习内容。 然而,一些体育课程的强度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1.1. 学校因素

    造成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运动防护装备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运动防护装备缺乏,如护膝、护腕等装备,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运动损伤的情况。体育课上的学生如果没有佩戴运动防护用品,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风险增加。 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体育防护器材管理人员管理疏于管理,不定期报告损坏器材的统计,导致学校的体育防护器材未能及时更换。 其次,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运动损伤防治相关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每年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不少新课程,但并没有更加重视运动损伤,也没有开设运动损伤专业。 损伤预防、治疗等技能课程未能为学生提供科学处理运动损伤的学习机会。 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伤害预防和治疗培训,在篮球、足球等一些强度较大的运动中很容易受伤。 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很难保证他们的身体不因运动而受伤。

    1.2. 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问题,对运动损伤不够重视,简单地教给学生什么从事体育运动。 注重安全并不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二是老师对学生要求的热身活动反应不达标,时间不达标。 有的体育老师干脆命令学生绕操场跑两圈,然后让学生自由活动。 跑步活动不能使学生的身体肌肉运动细胞达到运动标准。 因此,在激烈的对抗运动中很容易拉伤肌肉并引起运动。 损害。 三是教师课程运动任务制定不严格,学生的运动耐量把握不正确,使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运动强度,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能承受的运动强度也不同。 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运动适应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由于过度参与运动,很容易忽视自己身体的运动耐力。 导致肌肉拉伤和组织挫伤等问题。 如果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运动状况,就可以及时提醒学生适当运动,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1.3. 学生因素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运动的主体。 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造成运动损伤的学生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科学的体育理念。 有的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和热身练习没有什么用,直接进行体育锻炼不会造成身体损伤,从心理上低估了锻炼的强度。 第二,如果不正常活动,突然加大运动量,身体素质不达标。 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主要学习文化课程,日常锻炼相对较少,对身体的控制力较弱,因此大部分身体素质不强。 在体育课程中,如果学生忽视身体素质,追求高强度的运动,很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同时,有的学生自尊心强,不能量力而行,难免会造成身体擦伤、肌腱拉伤等。 三是不听老师指挥。 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体育课上不听从老师的安排,无视老师的指示,无视老师布置的热身动作,最终导致跑步受伤。

    2.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进行轮滑课等户外运动时,教师应发放运动防护用品,并督促学生正确佩戴。 学生在做热身运动时,教师可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讲解一些简单的伤害处理技巧。 同时,任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 上课期间,教师定期开展各种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如运动防护知识竞赛,通过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

    2.2. 准备运动

    运动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 科学的体育准备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将身体调整到兴奋状态,能够适应即将进行的体育活动。 科学的运动准备活动应保证充足的运动准备时间,运动准备时间至少应进行20分钟。 慢跑后,身体会感到微热。 这时就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身体活动,如上肢运动、躯干运动、下肢运动、腕踝关节运动等。

    2.3. 增强身体素质

    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 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增强体质。 然而,高职学生的体育课大多是每周两节。 因此,课程锻炼时间过长,对提高体质的效果有限。 为了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每日健身计划,养成长期的锻炼习惯,如晨跑、夜跑等。 长期坚持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状况。 注意日常健身运动的强度要合理,不要太剧烈。 前期最好只做一些有氧运动,后期逐渐加大运动量,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4. 掌握一般急救方法

    一般急救方法是处理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 师生双方都需要了解、认真学习、掌握常用的急救方法和技能。 这样既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扩大,又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般急救方法主要有四类医疗方法:第一、止血。 出血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 如果运动中发生内出血,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 如果运动时发生外出血,可以采用两种止血方法:一是绷带压迫法,适用于毛细血管出血和小动、静脉出血。 对于出血性损伤的患者,应先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减少出血量,然后在伤口上敷上无菌敷料,最后用绷带小心包扎。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出血血管加压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第二个是穴位按摩。 此方法是一种临时止血方法。 用手指按压出血部位的上部,使出血的血管靠近骨头,减少血液循环,可以有效止血。 但按压一段时间后,仍需使用止血钳,以进一步提高止血效果,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二、急救包扎。 包扎是一项需要很高熟练度的技术。 正确的包扎必须保证适当的松紧度。 不宜太松,以免绷带失去作用,也不宜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同时包扎时应从伤口较远的一侧开始,动作要缓慢、轻柔,以免使伤者更加痛苦。 另外,包扎完成后,一定要打结,但要注意不要将结正好压在伤口上,还要保证结牢固,防止结自然张开。 最好简单地用医用胶带包裹起来。

    三、冷敷、热疗。 根据不同情况,需要冷敷和热疗两种急救方法。 冷敷主要用于伤口早期的急救。 冷敷前,应先将伤者四肢抬起,然后用冰袋敷20分钟左右。 如果没有冰袋,可以用冷水毛巾敷敷,但每隔几分钟就要把毛巾取下来。 浸泡在冷水中。 冷敷可以有效降低伤口温度、抑制神经末梢、减轻疼痛,同时还能缓解充血、收紧血管、抑制血液循环。 热疗主要分为热敷和红外线照射两种,通常在受伤后24小时内使用。 热敷一般采用热水袋进行紧急救治,但要保证热水袋的水温适中,避免温度过高烫伤伤者,也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红外线照射需要使用红外线灯,治疗通常每天两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 处理前设备必须预热。 治疗时,红外线灯与伤者的距离不应超过半米,但距离也不能太近,否则可能会造成伤者烧伤。 此方法与冷敷效果相反。 它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一天的使用频率不宜太高,以2~3次为宜,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左右。 四、人工呼吸。 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休克、呼吸骤停等情况时,应立即采用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如果伤者同时心跳停止,应采用人工胸外按压进行急救。 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两个人同时进行两种急救方法,对伤者进行抢救。

    日常生活中通常所说的人工呼吸法主要是指口对口吹气法。 治疗前,应让伤者仰卧,头部尽量向后倾斜,然后张开伤者的嘴,铺上床。 一层纱布,防止口腔异物被施救者吸入。 然后救援人员用一只手轻轻支撑伤者的下巴,另一只手紧紧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气,然后向伤者的嘴里吹气。 吹气后,施救者应立即松开伤者的鼻腔。 完成上述动作后,施救者需要不断重复,并保持每分钟17次左右。

    三、总结

    在高职院校,为了减少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必须学校、师生共同努力,加强安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做好运动准备活动,使身体肌肉、关节处于适当状态。 运动状态; 增强自身体质,使身体强壮、高大,消除驼背、“豆芽”等不良身体状况。 掌握一般急救方法,必要时能够自救、自救、帮助他人,保证学生科学锻炼。

    参考

    [1] 盛英. 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对策与预防[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11): 32-33.

    [2] 周明娟.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6): 104-106.

    [3] 张开先. 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 9(26): 23-2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itongjinshu.com/html/tiyuwenda/301.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